复旦、同济历史上,有过一段武松打虎的岁月,血流过半江,白虹刺破太阳,多少少年英雄以学问为荣。
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济大学、商船学校、水产学校……这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曾经分布在上海吴淞的各个地方。那是中国高等教育薄弱的年代,吴淞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沃土。教育延续传统,点亮星光,造就了这些学校的黄金时代。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故事,让吴淞这片江畔,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学府的摇篮。当消息传出,这些学校不得不离开。
日复一日,日月闪耀
1905年春,震旦书院爆发了一场震惊上海的学生运动,时任院长马相伯在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与教会发生激烈冲突,结果全校132名学生中130人联名签署退学书,跟随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大学。
马相博(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马相伯忧心学生的前途命运,重办学校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但因缺乏资金和校舍,处境十分艰难。 狄宝贤等28位校董签署了《复旦公学捐建告示》,向社会各界募集办学资金。 袁希陶是教育家,也是宝山人,熟悉宝山的情况,便向马相伯建议:吴淞有一座空置多年的江苏巡抚军署,可以作为临时校舍。 江苏巡抚军署建于1877年,就在吴淞要塞附近,早已荒废。 马相伯听闻此事后,便到吴淞看了看,十分满意。他说:“这里地方很宽敞,远离城市,可以避开喧嚣;又靠海,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海天一色的辽阔气息。”于是,他电告两江总督周玉山,请他将旧衙署移交给复旦大学,并拨出部分经费。周玉山连忙回信:地方政府照常拨款,并汇来一万两白银,作为开办经费。
复旦公学募捐告示(1905年,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马相伯原意“恢复并继承震旦公学”,但后来他听从学生于右任等人的建议,取《尚书·禹夏传》“日月光辉照人,日复一日,太阳又升起”的诗句篮球队员位置分布图,将学校命名为“复旦公学”。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缮,学校终于在1905年9月14日在吴淞正式开学。校舍虽然陈旧,但规模相当大。校门前有围墙,墙边立着两根旗杆。东西门有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进礼门后有一条石甬道。直走拾级而上,经一平台,便到大厅,这里是礼堂兼食堂。大厅内有二三十间平房,两边有回廊,东西朝向,分别用作教室、宿舍、办公室。大厅内,前后各有三间平房,中间有六七间房的平房,是校长办公室和教职工宿舍,其余为教室和学生宿舍。每栋宿舍楼前廊处均有化学实验室和数间用作浴室、厕所、盥洗室的木屋。学校共有房间约60间,其中报告厅8间,大小宿舍21间篮球队员位置分布图,盥洗室4间,浴室2间,理发室1间,教职员大小宿舍11间,报刊阅览室1间,大小理化实验室3间,接待室1间,厨房1间,储藏室2间,哺乳室1间,盥洗室4间等。但宿舍不够用,只够80名学生住,校方只好在淞沪铁路对面的吴淞怀远里租了几栋三层小楼,石河(今淞滨路)沿岸的一栋两室石库门住宅和几栋房屋作为校外宿舍。
复旦公学吴淞校区改造(余衡摄,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该校首任校长为马相伯,聘请严复、萨镇冰、袁希陶、狄平子等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为校董,共同管理学校。第一年,除震旦学院退学的120名老生外,另拟招收60名新生,令人吃惊的是,报名的竟有500多人。马相伯、严复任主考。汉语考试时间为上午8点至12点,学过西语者还要在下午2点至5点加考,考试只有50名学生被录取。其中就有保山罗店镇人朱鹤祥,毕业后赴比利时罗文大学留学,回国后长期在外交部工作,任驻比利时公使。
学校非常重视外语教学,除语文、历史、地理、伦理学外,其他科目均采用外文教材。马相伯还规定,周日上午不准学生外出。他为学生挑选了几个演讲题目,教学生演讲的必要方法,比如分段、如何在开头抓住听众、如何在结尾让人对演讲有更深入的了解等,学生们很感兴趣。
复旦公学章程(1905年,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次年,马相伯辞职,由严复继任;1907年,严复辞职,由夏敬观继任;1909年,夏敬观辞职,由高凤谦继任;1910年,高凤谦辞职,又由马相伯继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子大批投身其中。由于革命军进犯,经费断绝,加之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在无锡绅士的支持下,学校以惠山李公寺为教室,昭忠寺为宿舍,复课。从此,复旦离开了吴淞。
宣统元年(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生张仪毕业证书(复旦大学档案馆提供)
1905年至1911年,复旦大学在吴淞七年,几任校长聘请有真才实学、热心教育的学者担任教师,李登辉、袁希陶、周一春、赵国才等人任教或主持教务,教学要求严格,分四个班培养了57名毕业生。一位学生回忆说,有三位老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李登辉,衣冠楚楚,身手敏捷;另一位是李登辉,头发油亮,留着小胡子;最后一位是平海兰;最后一位是于右任,相貌清瘦,整天穿着布长袍。他在教国文时,讲的是司马迁的《刺客列传》,让生活在君主时代的学生感到有些陌生。
同济大学的春天
1932年秋,一批来自浙江、四川、江苏、安徽等地的子弟考入吴淞同济大学附属中学,这是保山最早的中学。
当时的附中就坐落在同济大学校园内,紧邻淞沪铁路吴淞站,前有吴淞镇,后有葱茏的绿地。有人说,考上同济大学,就像在深山老林的庙宇里念经。校风甚至连上海的名声都配不上,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土里土气的,穿着廉价的工装或破烂的校服,运动场上随处可见几分钱一双的胶鞋。他们遵纪守法,热爱读书和运动,很少有半途而废或辍学的。当然,也有一些西装革履的优雅男士,但他们在同济显得格格不入。
吴淞时期同济大学附中宿舍及德语辅导部
校园生活对于这些新生来说充满了神秘与期待,每天早晨,河对岸小屋里的鸡开始打鸣,生理馆里的狗听到鸡叫声也开始狂吠,然后同学们从宿舍出来洗漱完毕,空着肚子跑到操场上,有的练腿力,有的练拳击,有的拔铁棍,让安静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一节课后,举行升旗仪式。学校一位学长曾经向他们抱怨,有一年冬天,海边刮起的大风伴随着雨水和冰雹,教授说大家七点必须准时到教室,于是大家都只好乖乖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瑟瑟发抖地去上课。
校园里有家粤菜馆,老板兼厨师是个胖子,叫老莫,崇明人,但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他家的招牌菜是两毛钱一份的炸猪排。校门口有两家小馆子,早上有榨菜肉丝面,冬天有烤青鱼。要是有人想家到半夜偷偷躲在被子里擦眼泪,第二天中午就会去粤菜馆,叫老莫煎个猪排解思乡之苦。
同济中学35届同学合影(1935年4月16日摄)
在学校,学生们相继建立了多个社团,有直英篮球队、坦克篮球队、乐斯足球队、乐记足球队、际华乒乓球队等。直英篮球队里有一位球员叫钱景毅,1936年,他从附中毕业,考入同济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这个热血青年放弃笔耕,到延安参军,改名钱文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隐姓埋名,是我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的总设计师。钱景毅拿球的时候很稳,同学评价他:这人不管输赢都面无表情,很有冷面相声演员裴思凯登台的风采。林仁同他加入了坦克篮球队。因为皮肤白,他被人取绰号“小白菜”,但他最拿手的本领其实是投掷40米标枪。贾鹏耕和赵林曾是坦克篮球队和乐斯小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贾鹏耕很刻苦,每次上台,头上总会缠一条白围巾,同学说那是他的注册商标。赵林热衷摄影,加入了一叶摄影社,社员还有徐俊贤、顾全胜、王诗瑞、沈培孙等人,他们出版了一本名为《一叶摄影杂志》的杂志,放在图书馆里,很受欢迎。
吴淞时期的同济大学坦克篮球队
1934年3月29日,他们进入附中第二学期。那一天,阳光明媚,温暖地照耀着校园,礼堂门口的一对石狮懒洋洋地沉溺在春风中,校河边的桃树上长满了嫩芽,柳树也已抽出嫩叶。午饭过后,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吴淞镇万昌书店新出的书德文参考书太贵,他们缺钱。赵林突然打断了他们的谈话,神神秘秘地从包里拿出一台相机,说是父亲给他买的柯达新盒式相机,已经装好胶卷了。大家纷纷把他的相机拿在手里,看了看,摸了摸。“去拍点照片吧!”赵林黑框眼镜下的双眼瞬间亮了起来。教室里,宿舍里,校园里,随着赵琳一次次按下快门,一张张年轻的笑脸绽放在春天的同济大学。
校园里的学生们(1934年3月29日摄)
承担世界公共责任
闸北天通庵路是淞沪铁路的起点,距炮台16公里。梁实秋每次来学校教书,都会坐小火车,大约半个小时就能到炮台。出站后,他沿着一条唐杜里路步行,慢慢走十几分钟,就能到达中公学。
中国公立学校
学校占地一百多亩,红砖校舍气势磅礴。西侧有篮球场,还有几排房子,第一排中间是礼堂,两边是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等办公室,楼上是图书馆和教室。最后几排是教室和宿舍。校舍右侧是足球场,尽头是女生宿舍——“东宫”。学校礼堂前的墙上挂着七八张大幅照片,中间是孙中山先生和革命先驱,他们都是中国公学的第一任校长。梁实秋说,没有一所学校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有如此一批著名的校长。有时在校园里,还能看到一位风度翩翩、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和一个漂亮女孩手牵着手,有同学猜出他们是一对情侣,旁边的同学悄声说道:“你们看,这是沈从文和他的妹妹沈月梦。”
中国公立学校教学楼
1906年夏,15岁的胡适报考中国公学,他的国文作文题目是《抒怀志》。马君武把胡适的作文拿给学校的几位老师看,他们都说学校找到了一个好学生。胡适入学时,班上很多同学都比他优秀,他比别人年长,很多同学都是革命党人,他们都剪了辫子,但并没有逼他剪,也没有拉他去革命。二十年后,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学但茂信告诉他,大家开会讨论过这件事。1928年4月,这个被认为是学者的人果然成了名留千古的学者,回到公学,接替了留学法国的数学家何鲁。就职典礼由马君武主持,他告诉大家,胡适回到母校担任校长:“这是中公的荣幸,也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马君武是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中公学校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公学校首任教务长。“一阵风从江对岸吹来,浪花拍打吴淞江;血流横流过半江,白虹刺破太阳。多少少年英雄以学习为荣,锻炼身心,刻苦努力,肩负天下之重任。”这是他为学校所写的校歌。他比胡适大十岁,是胡适敬重的兄长。后来,马君武在讲课时,指着胡适对学生说:“他当时用红绳扎的辫子,就像你们校长小时候的辫子一样。”符號。”這句话導得大笑。
胡适
作为文学院的校长兼院长,胡适每周四都会来到学校,从上午十点到中午十二点,给学生们上一门名为《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每次他的课都热闹非凡,选了这门课的学生都会准时上课。没有选这门课的学生,甚至附近的“水产”、“商船”、“同济”等学校的学生,以及看中这门课的名气而来听课的学生,把能容纳千余人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篮球队员位置分布图,连窗户边都站满了人,虽然人很多,但他讲课的时候,全场还是鸦雀无声。胡适当时只有三十七八岁,夏天穿西装,冬天穿浅灰色的哔叽长袍,学生们除了听他讲课,也从他的讲课中看出他的风采。
1930年,胡适离开中国公学,校董会推荐马君武接任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期间,学生由原来的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原来的学生宿舍只能容纳500多人。胡适无奈,只好把娱乐室改成宿舍,把食堂改成教室,社会科学院也迁到闸北八集桥,但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他和马君武商量,在学校左侧大操场北边的空地上建一所新宿舍,马君武同意了。胡适卸任前的一个早晨,他和丁隐隐以及许多朋友、学生举行了动土仪式,他拿着铁锹,为新宿舍挖出了第一块砖头土。
中华公学文理学院1930届毕业生纪念刊
马君武当时家住保山杨行,每天坐着黄包车或独轮车来学校,必到工地视察,对新宿舍的建设监督极其认真、严格。在他的推动下,一栋能容纳八九名学生的宿舍建成,不久又建成一栋可容纳一百人的三层新宿舍。他非常高兴,告诉大家:“胡适之任校长时,曾与君武商议兴建新宿舍、将分校与台湾合并的想法,君武极力支持。”4月底,东南营造公司把冯泰兴营造公司介绍到大东饭店,一切条件都谈妥,冯泰兴向正大银行借款七万四千元作为建筑费用,分三年偿还,以炮台台湾地契作抵押。胡校长邀请冯泰兴立即开工,签订合同。新宿舍合同于6月14日签订,8月14日竣工。
教室里的学生
新学年开始,马君武按照胡适的原计划,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把社科学院从上海闸北八股桥迁回原址。一时间,学校附近的小食堂、书店顿时红火起来,学校被一分为二,校外熙熙攘攘,学生人数也由原来的一千多人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人。
郭永昭学生1927年中国公学毕业证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中国公立学校的毕业生在回忆母校时说道:“啊,吴淞江上的浪花,何时我才能再靠近你,有机会在你的江边驻足,再触动你的心?”这是否也是复旦公立学校、同济大学、商船学校、水产学校等在吴淞留下足迹的大学生的心声?
结尾
美丽武松、人文武松、快乐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