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勇报道,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唯一出路就是青训。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提高青训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近日,本报发起中国足球青训调查(专题|青训隐忧:【教练要求U13球员“多布局”的幕后花絮……)显示,中国足球存在各种严重问题青少年培训。 其中,比赛质量低下、足球功利化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值得警惕。
一种途径是通过校园足球构建青训体系。 目前,中国足协牵头的青训体系和教育部体卫艺术司牵头的校园足球体系也在商讨进一步整合,并已出炉草案。
针对体教融合问题,本报记者与众多中国足球圈人士(职业教练、青训教练、教练讲师、经纪人、青训机构负责人等)近10人,工作经验从十几年到长达数十年的充分沟通,对体教融合的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框架是构建职业青训(以中国足协主导的地方足协、俱乐部和青训机构为主的青训体系)和校园足球(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训练和比赛体系)是一个互通的高端竞赛平台,实现竞争、良性竞争、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足球青训体系最终实现职业青训和校园足球的“两条腿走路”。
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吧。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新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这11条建议与中国足协和“学校足球办”目前推动的体教融合赛事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 不过,打造全国三个年龄段赛事的想法,却得到了足球圈的普遍认可。
(一)青超联赛由现行的U13年龄段降级至U12年龄段,组建U12联赛。 该年龄组将进行8人制或9人制比赛。
(2)青超联赛年龄组配置变更为:U12、U13、U14、U15、U16、U18年龄组。 此外,单独设立U21联赛。 后面我们会重点讨论选择U12、U15、U18的原因。 当然,年龄段也可以进行微调。
(三)可根据情况确定职业三级联赛的准入标准,并允许减轻俱乐部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在梯队建设上很难实现跨三个年龄段的球队组建,所以中甲联赛和中乙俱乐部如果想要依次参加U12、U15和U18联赛,至少要形成单队-年龄从U12到U15的球队。
(4)U12、U15、U18为国家级比赛,可命名为“中国足球U12足球比赛”等,简称“U12全国比赛”足球联赛的教学训练,以此类推。 其他U13、U14、U16联赛将继续沿用“中国足协U13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简称“U13青超联赛”,以此类推。
(5) 重点来了。 这三个年龄段的全国比赛决赛阶段是一个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的高端比赛平台:
U12全国比赛建议参赛球队规模为48至64支球队:中国足协下属球队16支,校园足球队32支。 建议按照一定标准邀请业余青训机构和个人青训队参加。
U15全国赛:中国足协所属球队名额16支,初期校园足球队8支。 每年都会根据成绩和技战术表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增加校园足球名额,最多32支球队。
U18全国赛:中国足协所属球队名额为16支,校园足球初期为8支。 每年都会根据成绩和技战术表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增加校园足球名额,最多32支球队。
注:随着体教融合赛的进展,相关名额可能会有所调整。
(六)无论是全国赛决赛还是青超联赛决赛,赛制一般为小组赛加淘汰赛。 强烈建议最后的决赛和三个年龄段的比赛都在鸟巢举行,以展示自己的状态。 对于其他年龄段,青超联赛决赛采取主客场赛制,强化俱乐部青训的仪式感。
(7)在决赛前的比赛中,虽然出台了体教融合方案,将U13、U14、U15纳入体教融合项目,但考虑到中国足球的现状,赛制足协与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应逐步融合,在最终深度融合之前,学校球队可以报名参加足协赛事,但必须使用俱乐部名称,俱乐部梯队可以报名参加校园足球赛事,但必须使用学校名称姓名。
(八)足协地区比赛放弃主客场联赛,采用锦标赛制。 究其原因,是各地区比赛参赛队伍参差不齐,比赛质量不够。 赛会制有利于压缩时间,从而给各队更多的空间参与高水平的比赛。 高质量赛事,如各类邀请赛,以及足球联赛杯等高端赛事。 要点:高端邀请赛预留时间。
(九)校园足球U12、U15、U18分别对应小学、初中、高中。 教育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名额。 比如高中和初中都有全国总决赛,可以通过全国总决赛来分配名额。 小学没有。 全国总决赛可指定重点省份冠军或重点城市市长杯冠军进行选拔。
(十)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校园足球队的积极性,教育部应规定,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体系中,U12、U15、U18全国比赛成绩较好比教育系统内的,然后根据相应的成绩和排名给予资助。
(十一)打破参与壁垒:凭足协注册即可参加足协组织的比赛,凭学生身份即可参加校园足球比赛。 为了避免抢球员,如果学校派往足协系统的球员在三大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就会被纳入教育系统评价体系。
接下来我们还将详细阐述这个计划的初衷和必要性。
首先必须说,体育与教育融合是未来的方向,但如何融合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中国足协和校园足球正在全力推动此事:
1月12日,全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教育融合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副主席高洪波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与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司长王登峰一行就进一步推动足球运动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推动体育与教育领域的融合进程。 会议主要沟通和明确了三个方面。 一是双方就青少年赛制深度融合达成初步共识。 二是双方将共同完善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 三是双方将试点合作建立新的足球学校。
近日,足协还推出了《关于鼓励俱乐部梯队球员融入校园竞赛平台的指导意见及2021年青少年男子足球竞赛计划》(建议草案)。 U13、U14、U15比赛将重点转向体育与教育融合赛事。 该赛事拟定名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由“校园足球办公室”与中国足协共同打造。 足协将重点打造U17和U19赛事。 该计划以鼓励为主,对于参与年龄标准、球员身份变更、俱乐部准入链接等也有详细规定。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计划。
在此,记者认为有必要补充几个关键问题:
(1)整合必须是渐进的。 考虑到目前的情况,建议低级别年龄比赛还是两条腿走路,即足协也组织相关比赛。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U13、U14、U15对应的是校园足球。 初中队,但目前小学足球队一般有两队,而初中只有一支队。 大多数初中短期内不具备单龄队的基础。
(2)、突出两大点:第一点是重点打造U12、U15、U18三个年龄段的比赛,这将在后面解释; 第二点是把重点放在决赛前的比赛上,尽可能压缩比赛时间,因为每个阶段的比赛质量无法控制,所以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精英队伍进行高端比赛。交流和中外交流。 接下来,双方的重点就是搭建总决赛平台。
(3)考虑到校园足球与中国足协的年龄分级标准不一致,建议U12联赛总决赛在暑假期间举行,让6年级毕业的孩子也可以参加足球联赛的教学训练,以便校园足球足球运动员最多可以大4个月,否则他就成为校园足球队的孩子至少8个月。 对于U15,也可以考虑类似的解决方案。 对于U18年龄段来说,体质差异影响不大,秋冬季节可以正常举行。 未来,体育系统和15岁以下教育系统的年龄划分和比赛日程可以尽可能保持一致。
(四)重点是:无论什么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必须全面跟踪、总结,有序合理调整。 比如,如果开发完成,地区赛阶段就可以完全延长赛程,恢复主客场比赛。 或者说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深化,甚至在较低年龄段完全融合。
(五)U12、U15、U18全国赛方向今年可能无法实现,但未来经过充分调研后可以设立。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要选择U12、U15、U18来举办全国比赛。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这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小学(12岁前半段是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 在这三个年龄段设立全国性比赛,有利于足协和校园足球比赛的开展。 系统集成。
更重要的是,U12、U15、U18分别对应青训的三个关键年龄段:U12是决定青训方向的年龄段,U15是专业水平评估的年龄段,U18是青训转型的关键过渡期。青少年培训到职业生涯。 。
目前,中国青少年在小学踢足球的障碍很少,很多家长也非常支持。 然而,当他们进入初中时,家长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否应该放弃足球而专注于文化课? 还是往青训方向发展? 因此,U12是一个关键年龄段。 此时,十分有必要对全国青训和校园足球的情况进行彻底调查。
U15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后期足球联赛的教学训练,此时球员的身体发育基本完成。 这个时候就基本可以判定一个球员是否能够真正发展成职业了。
U18年龄段意味着球员已经从青少年转变为成年人。 他们也从今年开始进入了职业阶段或者过渡阶段。 举办这个年龄段的全国比赛,是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青训的发展。
其实,足球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6岁至12岁,是兴趣和基础训练阶段; 13岁至15岁,是技战术综合训练阶段; 16岁到18岁,这是初步训练的阶段。 职业阶段是选手开始向职业选手过渡的阶段。
12岁、15岁、18岁正是每个阶段的最后几年,可以充分回顾每个阶段的成果。
事实上,日本J联赛成立时,梯队录取标准只有U12、U15和U18。 日本只举办过这三个年龄段的全国比赛。 当然,如果一个俱乐部想要系统地参加U12、U15和U18比赛,至少需要6个年龄段才能满足要求。
更需要强调的是,选择U12、U15、U18三个年龄段参加全国比赛,淡化其他年龄段,也有利于青训教练体系对年轻人的培养,避免功利思维。 前面我们提到了三个周期,6至12岁、13至15岁、16至18岁,每个周期要循序渐进,尽可能避免功利性足球,在三个年龄段结束时设立全国比赛分组循环,淡化其他进步年龄段的比赛成绩,这也是尽量避免青训的功利思维。
【特别提示】如果中国足协坚持创建U17、U19联赛,可以将U17年龄段定为全国比赛,取消U16年龄段联赛,正好赶上校园足球向俱乐部梯队过渡,增加U19年龄段联赛。
U12、U15、U18全国赛的概念在2021赛季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对于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记者认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即使未来体育深度融合,这三个年龄段举办全国比赛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只要赛制和名额分配有所调整和改变。